鉅亨網編譯吳國仲 綜合外電
2010 / 01 / 10 星期日 14:30

市場太過依賴無法長久延續的政府振興措施,未來可能得付出代價。
  政府注資的效果顯著--恐慌的投資人一年前還在談論「重演大蕭條」,難以想像的是,MSCI世界指數能從去年3月低點迄今大漲逾70%。

  很大部分,要歸功於美國、日本、英國與歐元區趨近零的利率水準,讓很多手抱現金的人願意購買風險資產。

  《經濟學人》分析,去年初的恐慌高峰時,資產價格其實並未達到預期的熊市底部;漲勢過後,許多資產類目看來似乎太貴了。若依照租金回報(rental yields)的公平價值來看,美國房價不算很低,英國、澳洲、香港與西班牙則是過高。

  股市情況也差不多,與最佳的長期均值比較,美股仍高估近50%,而且本益比與過去數10年高點相去不遠。

  除了資產價格高漲外,泡沫化的兩個典型徵兆是私部門的信貸快速成長,以及公眾對特定資產的需求孔急。目前這種狀況雖不明顯,但全球把低率政策維持得愈久,未來泡沫的危險性愈高--尤其新興市場。

  政府的利率政策,仍在防範泡沫化與阻礙復甦之間猶疑。但對投資人來說最大的問題,是高資產價格、低利率與龐大財政赤字三種狀況的結合,不可能持續太久。

  經濟若復甦得太慢,企業獲利的成長幅度就無法合理化目前的股價水準;民眾的收入成長遲緩,也就與普遍的房價水平不相符。

  最立即性的風險,還是在於政府的財政政策,尤其高度舉債的美國與英國等。處理得不好,最壞的例子就是去年爆發倒債危機的杜拜,還有歐元區內的希臘。

  財政赤字搞不定,有可能引發貨幣危機,或是像近來冰島、英國與荷蘭之間為了償付外債所引發的糾紛。國際間類似的爭議事件,將進一步導致市場動盪。

  抱持「資產價格離高點還遠」之論點的投資人,最好切記,它們有可能以很長遠的幅度回檔。像是目前的日股,只剩20年前的高點的1/4;Nasdaq指數也只有網路泡沫時期的一半水準。

  再強調一次,今日這些資產價格都是被「無法長久延續」的財政與貨幣政策所支撐,未來可能要付出代價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uzzy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